吴宏

发布者:朱磊发布时间:2025-09-01浏览次数:65

吴宏,博士(Ph.D.),男,福建莆田人,主要从事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相关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岩土力学、Soil Dynamic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一作/通讯论文4篇。联系方式:wuhong.phd@gmail.com


一、学术坐标:聚焦于地下结构动力响应

研究主题:在地震、爆破等动力荷载作用下,如何确保隧道等地下结构的安全性,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实际问题。

盾构隧道抗震性能与韧性提升:研究聚焦于盾构隧道接头性能、断层等复杂软弱围岩特性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通过理论分析、精细化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深入揭示动荷载作用下的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隧道动力响应规律、损伤机理和失效模式。目标是发展更便捷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更有效的韧性提升技术。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响应与安全控制:结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量爆破施工需求,关注爆破振动荷载的特性及其对邻近隧道、建(构)筑物的影响。通过现场监测、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探究爆破振动作用效应与机理,为工程爆破的精细化设计与安全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拥抱新兴信息技术:致力于探索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在土工结构抗震与防灾领域的交叉应用。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挖掘结构损伤预警特征;土木工程结构非线性多物理场仿真算法研究;新技术赋能大型土工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等。


二、育人理念:做一位与你并肩成长的学长型导师

作为新晋年轻教师,拥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满满诚意、充足的科研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我心目中的师生关系,是科研路上的探索伙伴,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我将育人理念概括为三个注重

注重前沿引领与系统训练:我将引导学生直接接触学科前沿问题,确保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同时进行系统、严谨的科研训练,从文献调研、数值建模、实验操作到科技论文写作,提供手把手的指导,助力学生夯实基础,掌握独立研究的利器

注重跨界思维与创新能力:我将鼓励并支持学生探索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编程、数据科学与土木工程的交叉领域。不仅要做工程的守护者,也要做先进技术的开拓者。

注重学术品格与团队精神: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诚信、毅力、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团队是一个开放、包容、互帮互助的集体。在这里,我们重视因材施教,鼓励大胆尝试,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科研足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学习工作经历:

2025.09 ~ 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2016.09 ~ 2024.12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博士导师:刘华北教授

2012.09 ~ 2016.06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士


主要科研经历与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土木工程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求解器研究与应用, 2023~2027, 科研骨干

[2] 国自然面上:穿越多种饱和土介质长盾构隧道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2020-2023, 科研骨干

[3] 国自然面上:近场地震作用下台阶式高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研究, 2018-2021, 科研骨干


代表性论文:

[1] 吴宏, 叶治, 张宇亭, 刘华北*. 穿越不同密实度饱和砂土地层的盾构隧道地震响应三维数值分析. 岩土力学, 2023 44(04)

[2] H. Wu, Z. Ye*, Y. Zhang, H. Liu, H. Liu. Seismic response of a shield tunnel crossing saturated sand deposits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densiti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3 166:107790

[3] H. Wu, H. Liu, Q. Dai, X. An, Z. Ye*. Centrifuge modeling of seismic loading on a tunnel crossing saturated sand deposits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densiti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4, 184, 108850

[4] H. Wu, Z. Ye, H. Liu*, Y. Zhang. Numeric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Shield Tunnel crossing Saturated Sand Strata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PBD-IV Conference Paper, Geotechnical, Geological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pringer, 2022,52.

[5] Z. Ye, H. Wu, C. Wang, H. Liu, H. Liu*. Limit face pressure analysis of an EPB shield under suffusion conditions.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2 130:104733.

[6] Z. Ye, Y. Li, L. Li, W. Xu, H. Wu, Y. Miao, H. Liu*. Seismic response of a long shield tunnel crossing through multiple soil deposit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25, 177:10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