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川西高原,春风挟着大渡河的激流奔涌向前。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面鲜红的党旗猎猎飘扬于铁索寒光之上。4月22日至25日,江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贾永胜教授带队由中青年骨干教师、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科研骨干团队一行十余人,在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现场推广应用,取得优秀科研成果,并开展“赓续红色基因,锤炼爆破铁军”专题党建活动。
图1 精细爆破科研团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江汉英才赴险关,荒野雪域战犹酣。爆鸣惊破千峰寂,科技攻坚万仞间。”此次精细爆破科研团队在谢先启院士的学术引领下,由贾永胜教授带队,开展高原隧道智能化安全高效控爆技术现场实验,以及隧道爆破智能设计与精细爆破系列控制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了智能爆破设计效率比人工提高十余倍,机械化装药比人工装药效率提升100%,最大爆破开挖进尺超5 m,平均线性超挖≤14.5 cm等系列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高原地区铁路隧道爆破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社会价值。近三年来,团队战高温、斗严寒、上高原、排难险,累计220余人次深入高原一线,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用智慧与汗水服务国家战略,为提升我国钻爆法隧道工程技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建红+爆破蓝”,双色驱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精细爆破科研团队发扬“缺氧不缺信仰,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贾永胜同志带领党员先锋团队重走长征路,向团队成员讲述了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光辉篇章,并在泸定桥上回顾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这场用血肉铸就的伟大奇迹和人类精神的雄浑史诗。
图2 精细爆破科研团队在泸定桥开展专题党建活动
暮色四合时分,科研团队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庄严列队。落日余晖将十三根铁索染成金色,大渡河的涛声仿佛穿越时空的号角。铿锵的誓言与江涛共鸣,壮阔现实与历史烽烟在此刻交汇。在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旁,同志们群情激昂,踌躇满志。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院长孙金山教授感慨道:“站在先辈用生命开辟的通道上,我们更应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返程途中,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特种爆破研究所所长谢全民教授仍和同志们在颠簸的越野车里热烈讨论:如何将长征精神融入精细爆破科研攻关,怎样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践行初心使命。青年教师董千副教授表示,在高原隧道施工一线掌子面围绕精细爆破领域卡脖子难题攻坚克难,既受到了“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科研教育,又受到了“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
博士研究生章逸锋捧着实验数据本,望着窗外奔腾的大渡河说道:“当我们在隧道施工一线调试智能爆破软件时,耳边总回响着当年红军越过天险大渡河的冲锋号声。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让我们充满力量。当凌晨三点掌子面的对讲机传来捷报,我看见老师们布满血丝的眼睛在安全帽灯下绽放出星辰般的光芒。”这场科技攻坚战与精神淬火之旅的交响曲,在高原隧道奏响最强音。“当年红军用铁脚板丈量雪山草地,今天我们用科技利剑劈开地质天险。”贾永胜教授指着地图上绵延的铁路线路图说道。这支传承着红色基因的爆破铁军,正在天路续写着属于中国建设者的长征史诗。
历史照进现实,而现实又传承、推进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装载着智能爆破装备的工程车队正驶向高原隧道群,车身上的“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字样熠熠生辉。大渡河依旧奔腾不息,当科技之光与信仰之火在雪域高原交相辉映,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又一组壮丽的科研诗篇正在起笔。(图文:刘旭文)